手语可“艺”

作者: 必威体育betway888
发布于: 2025-02-26

《人民政协报》(2025年02月24日 第 12 版)倪兰

  手语作为听障人士使用的视觉—手势符号系统,随着无障碍社会建设,逐渐被大众了解。随着网络时代发展,手语也出现在媒体和艺术舞台上。《无声的河》《满江红》《第二十条》《不说话的爱》……手语成为影视艺术中的表现元素。在国内外不少艺术活动中,手语逐渐进入公众视野,并尝试以各种方式展现它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。

  手语在媒体中的呈现方式反映出社会对手语和听障人士的认知。在电视新闻左下角的手语翻译框,被看作是提供沟通便利的工具;在艺术表演中,手语翻译常被安排在舞台一侧角落,也被视为一种提供无障碍服务的手段。2018年百老汇原版音乐剧《长靴皇后》在中国巡演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设置了手语翻译场次;《弗兰肯斯坦》等话剧也有手语翻译。

  2025年央视春晚的听障版无障碍转播,创新了手语与艺术的融合方式,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手语框,而是以新媒体端竖屏观看方式设置了新的画面比例:上方是春晚现场画面,中间是智能同声字幕,下方是手语转播画面,让听障人士既能获得必要信息,还能同步感受现场氛围和艺术魅力,提升了手语的可见性,增强了手语的艺术性。

  手语不仅是沟通工具,也是具有艺术价值的语言文化,是一种视觉艺术表达形式。手语的艺术表现依赖于手势的手形、位置、方向和运动变化,以及表情、身体姿态和空间利用。舞台艺术中的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手势运动的速度、频率、幅度、强弱,以及表情体态变化来表现,还可以利用空间转换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手语的“象似性”特征可以生动描绘具象画面,手语的“语法空间”可以构建场景和角色。

  春晚舞台上的手语表演者并非逐字逐句地翻译节目,而是对内容再创作,他们将歌曲、戏剧等转化为视觉三维空间的表现,创造出手语独有的“韵律”“节奏”;把相声小品这类体现语言幽默的艺术形式,以手语者视角重新创作和编排,让听障人士能够看懂“包袱”“谐音梗”,将幽默的艺术性通过手势生动传达出来。

  听障群体不仅是手语文化的传承者,也是手语艺术的创造者。听障演员和艺术家参与主流艺术活动,不仅能够展示手语艺术的独特魅力,还能够提高听障群体的社会参与度。春晚听障版无障碍转播由必威体育betway888的听障演员和手语译员共同承担,创新了艺术活动模式。这种融合手语的艺术形式不仅为听障群体提供了无障碍服务,还展示出手语作为艺术形式的潜力,体现出手语特有的美学价值。

  《“十四五”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》提出“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”“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产业”等。通过中国残联的持续关注与沟通,央视春晚不断融入残疾人相关元素,从倡议到实现无障碍转播,见证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。未来我们期待在艺术活动和媒体中给予手语更多空间,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多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培训,鼓励他们参与艺术项目;利用新媒体平台,传播积极健康的手语内容,通过网络扩大手语艺术影响;鼓励手语与主流艺术形式融合,如音乐会安排手语翻译,在戏剧演出中加入手语表演;设立特殊艺术基金,支持手语艺术项目开展;在艺术场馆和文化活动中,提供无障碍设施和服务,为听障人士创造更好的观赏体验;举办社区活动、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,营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氛围,让手语艺术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。

  (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)

分享
Baidu
map